中国城市林业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恢复性景观

  • 恢复性景观恢复性景观的多维价值体系重构

    邵钰涵;金桐妃;

    全球环境退化、公共健康危机、文化认同流失与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恢复性景观研究已成为促进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跨学科领域。文章系统梳理了恢复性景观在健康恢复、生态修复、文化复兴与经济复苏4个维度的理论进展、实证证据与实践创新,揭示其作为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潜力。健康层面,城市自然暴露能显著降低心理压力、提升生理健康;生态层面,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恢复性景观可增强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助力碳中和目标;文化层面,景观作为文化记忆载体,能够通过地方依恋与集体叙事强化社会认同;经济层面,景观货币化方法和创新金融机制,推动景观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恢复性景观4个研究维度的协同发展趋势,并指出现有研究尚缺乏系统性理论框架、多维恢复性景观评价体系,以及实践中多方利益冲突等问题。最后提出未来恢复性景观研究展望:构建跨学科系统理论框架,促进恢复性景观的整合理解;发展可操作的多维度恢复性景观评价指标与量化方法;推动多利益主体参与与协同机制研究,增强实践导向与治理能力,促使恢复性景观建设积极有效回应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5年03期 v.23;No.13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四季校园绿地生物多样性感知恢复效益及视听影响因素

    秦霄;桑溢娟;林葳;史琰;曾程程;姚天祎;朱欣怡;

    【目的】分析四季绿地中生物多样性感知对大学生注意力恢复与压力缓解的影响,探讨视听因素与生物多样性感知的关系,揭示季节偏好与感知差异。【方法】以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校园绿地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量化64个样地的视听因素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使用脑电波数据和问卷调查评估恢复效益和生物多样性感知。【结果】观看生物多样性视频能显著改善心理状态:Theta/BetaH显著(P<0.05)升高反映非自主注意力提升,BetaH/Alpha显著(P<0.05)降低表明压力缓解,其中秋、冬季效果最佳。夏季的生物多样性感知(植物、昆虫、鸟类、栖息地感知)及偏好显著(P<0.05)优于其他季节。绿视率在四季均显著(P<0.05)促进生物多样性感知,而自然声对鸟类感知具有积极作用,建筑视率则在冬季表现出负面影响。【结论】秋、冬季校园绿地在提升非自主注意力、缓解压力和促进放松方面效果最佳;夏季则更益于生物多样性感知和偏好。绿视率和自然声是影响生物多样性感知的关键要素,而建筑视率和人造声则对感知产生负面影响。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文化差异、长期效应及环境变量对恢复效益的贡献。

    2025年03期 v.23;No.132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9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社区绿地昼夜视觉环境对老年人文化感知的影响

    冯昕玥;陈崇贤;

    【目的】探究老年人对社区绿地视觉环境的文化感知特征及其昼夜变化与空间影响机制,为提升绿地全天候适老性与文化服务提供参考。【方法】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机器学习与空间分析方法,从人文历史、科普宣教与社会联结3方面分析老年人昼夜文化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昼间感知整体优于夜间,而社会联结感知分数始终较高。2)昼间高感知主要集中于高质量住宅与公园型社区,夜间则在主干道沿线和部分低质量住宅社区表现更好;部分白天低感知区域在夜间有所提升。3)昼间绿视率与天空可视率对感知的影响多为正效应,夜间景观丰富度与视觉拥挤度的正效应增强,天空可视率多转为负效应。【结论】优化社区绿地昼夜视觉环境有助于营造更具适老性与文化包容性的城市绿色空间。建议:1)通过昼间文化营造与夜间照明强化文化节点,增强老年人文化识别与情感联结;2)结合昼夜信息载体与互动形式,提升老年人认知兴趣与学习体验;3)优化空间布局与照明,增强绿地可达性、安全性与社交功能。

    2025年03期 v.23;No.132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0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城市绿地地被植物景观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王晶懋;冯洪晶;姜涛;杜喆;李兆楠;张昱阳;金傲;

    【目的】深入分析地被植物群落种类与公众健康指标的关联,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公众生活质量。【方法】选取自然、半自然、人工3大类22张具有代表性的地被植物群落样本及1张空白对照样本作为刺激材料,通过血压计、脑电仪、眼动仪等仪器测量受试者生理指标(血压、血氧饱和度、脉率、脑电指标、眼动行为),运用知觉压力量表、状态焦虑量表、语义差异法等心理量表评估心理状态,探究城市绿地地被植物景观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结果】1)地被植物景观对公众身心健康恢复效益显著,植物景观暴露后,受试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脉率均显著下降(P<0.05),兴趣、兴奋、专注指标及眼动眨眼次数均优于对照组;知觉压力与状态焦虑显著(P<0.05)缓解。2)不同类型植物景观影响有差异:自然演替群落在兴趣、兴奋指标上占优势,且平均眨眼次数最少,SD评分凸显其美感与多样性,眨眼次数与美感负相关。人工植物群落专注度最高,秩序感强但美感评分较低。【结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植物景观设计应兼顾公众健康需求与心理偏好,构建差异化景观模式,即自然群落维护自然特性,用于生态保护区;半自然群落适度人工干预,适配社区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精心规划,适用于城市广场等。

    2025年03期 v.23;No.132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3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校园景观感知下心理亚健康中学生的缓压效果

    刘新航;张培;王潇;温静;

    【目的】探究以景观缓压为目的的中学校园疗愈环境特点,为构建能够诱发使用者达到最佳自我疗愈效果的校园视听景观提供实证与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视频音频模拟真实环境的方式,以两种自然声和4种植物围合空间形式为变量,通过主观偏好问卷与客观生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景观缓压刺激前后初中生个体的脑电β波、血压、心率及情绪纷乱总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不同景观感知下心理亚健康中学生的恢复效果。【结果】1)视觉景观刺激下半开敞型植物空间对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学生的缓压效果最佳,流水声与鸟叫声组的恢复效益相近;2)并非所有感官交互刺激组的缓压效果都优于对应的单感官刺激组,其中半开敞型空间与自然声的组合对于各生理指标及心理指标的变化作用效果最显著,对被试者积极情绪增加及压力纾解效果最佳;3)感官交互刺激下,视听景观对于心理指标变化的影响较生理信号更为显著;4)相比中学生,由于空间需求各异,不同人群对植物空间围合类型的偏好存在差异。【结论】建议校园疗愈景观设计注重半开敞空间营造,在构建疗愈景观时,需审慎考虑植物空间的开合度与声环境的和谐性,以达到最佳疗愈效果。由于本试验样本量限制可能影响结论普适性,未来仍需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2025年03期 v.23;No.132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Python古籍数据挖掘的郊野园林特征及其现代启示

    韩依纹;王文心;郑慧铃;万敏;

    【目的】探究我国古代郊野园林的造园特征与文化内涵,为我国现今郊野公园本土化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方法】基于“识典古籍”网站收录的8 581部古籍数据,运用Python工具与TF-IDF文本挖掘方法,结合语义网络模型与文本挖掘方法,识别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以揭示古代郊野园林特征。【结果】共提取1 079条与郊野园林相关的语料,识别45个高频词,并根据其语义特征归纳风景要素、相地选址、空间意境与游赏行为4类表述范式;词频分布规律呈现出“始于先秦、唐宋集中、明清延续、余代分散”的历史演化特征。【结论】高频词的使用传达了古人在文学表达中的共识,揭示了古代郊野园林对开放性与原生态特征的重视,为我国现今郊野公园建设提供历史文化支撑,也为大数据语境下的园林史研究开辟了智能化路径。

    2025年03期 v.23;No.132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欲望线理论下澳大利亚本迪戈市华人聚落空间恢复

    马丁;乔治·罗格;李又达;邵钰涵;

    【目的】揭示澳大利亚本迪戈区域华人矿工聚落空间扩展规律与自组织逻辑,阐明其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塑造作用,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空间修复-记忆重建”的双向范式。【方法】基于文化景观修复视角,以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本迪戈市华人矿工定居网络为研究对象,结合“欲望线理论”(Desire Line Theory),通过文献分析法与空间插值方法,整合184份历史报纸文献、遗产保护报告及规划图件叠加分析,恢复1852—1869年约6000名华人矿工形成的动态定居网络,探讨淘金热时期华人移民聚落的空间扩展规律及其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影响。【结果】研究识别的22处潜在华人矿工聚落遗呈现高适应性空间分布特征,其层级化营地网络(核心-边缘结构)随资源开发动态调整,形成与同期国际移民枢纽(如旧金山与墨尔本)相似的空间响应模式。【结论】研究结果为现有遗产名录中仅存的5处华人相关遗迹提供扩展依据。华人矿工定居网络的空间韧性反映了淘金时期移民群体的生存策略,重塑了华人移民从边缘者到城市协同塑造者的历史角色转变过程。

    2025年03期 v.23;No.132 49-5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气候-空间-要素”路径下的大学校园恢复性环境综述与展望

    王柯力;徐莹;郭晓洋;余洋;

    大学校园是学生释放身心压力、应对健康问题的重要场所。聚焦校园环境的健康效益,剖析健康支持性环境的影响因素,可为校园恢复性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为文献检索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系统梳理大学校园恢复性环境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从设计实践的视角审视恢复性效益实证研究,围绕“气候环境-空间类型-影响要素”三维框架,提出建设健康支持性校园环境的路径。最后,提出研究展望,即通过营造校园热舒适性环境促进体力活动、营建多感官感知体验与行为活动支持的空间、发挥各空间要素的恢复性效益与叠加效应,助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高品质大学校园环境建设。

    2025年03期 v.23;No.132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绿色暴露对城市居民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薛滨夏;左曦;李同予;Yan Song;李徐钧逸;

    愈来愈多的研究证明绿色暴露与居民健康存在密切的联系,系统梳理绿色暴露对城市居民健康影响研究进展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基于CiteSpace软件对626篇Web of Science、PubMed和Scopus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通过梳理绿色暴露对城市居民健康影响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归纳相关研究在时间维度上经历了萌芽期到探索期、快速增长期,再到深化期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关键词频率、突现和时间线分析,揭示研究方向的演进轨迹,并从生理、心理和社会3方面总结绿色暴露影响城市居民健康的维度和效益,同时归纳出绿色暴露测度方法与健康效益差异性。未来需深化绿色暴露对健康效益的作用机制解析,优化、完善与青壮年及社会健康相关研究,并建立绿色暴露相关的健康风险监测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v.23;No.132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城市生态系统高碳汇与可持续设计

  •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绿地碳库构建与碳汇量化

    王晶懋;齐鑫;刘晖;达良俊;徐冰洁;赵婧雅;刘雨萌;

    【目的】通过对绿地“植物-土壤-水体-大气”多要素碳汇量与碳储量的碳库核算,为精确量化评估绿地碳汇效益提供指导。【方法】以秦汉新城渭河生态景观带西段绿地为例,通过构建绿地碳库核算其静态碳储量,并基于全生命周期法进行绿地碳汇碳排动态量化及碳中和推演,形成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综合量化方法。【结果】秦汉新城渭河生态景观带西段绿地现状碳汇量为181.68 t,碳排放量为2 848.24 t,是碳排库,需16年达到碳中和;碳库碳储量为1 652.17 t;碳密度为12.79 kg·m~(-2),植物碳库碳密度大于表层土壤有机碳库;林地型、灌地型和地被型绿地碳库的碳密度分别是18.83 kg·m~(-2)、7.18 kg·m~(-2)、4.23 kg·m~(-2),碳库指数分别为1.295、1.38、0.87。【结论】影响绿地碳汇效益的要素有植物、土壤和养护管理,据此提出城市绿地碳汇效益提升策略和7种高碳汇绿地植物群落模式,从增汇减排两方面将碳中和年限缩短5.13年。

    2025年03期 v.23;No.132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2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水绿协同作用下的城市滨水绿地固碳效能

    袁旸洋;罗尚岑;杨明珠;黄韬睿;姚思丹;毛婧雯;洪仟雨;

    【目的】探究水绿协同作用对绿地固碳效能的影响,为实现以高碳汇为目标的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与更新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方法】以南京秦淮新河两侧滨水绿地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实测与遥感技术结合的方法计算绿地固碳效率;然后构建水绿空间关系指标因子体系,采用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方法识别关键影响因子;最后通过建立16个情景模型,对关键影响因子进行模拟验证。【结果】1)滨水绿地固碳效率高于非滨水绿地;2)10、10~20 m林地面积占比对滨水绿地固碳能力具有较高影响,即绿地与水的距离越近固碳能力越好;3)滨水区域设计中,距水岸10 m内应以绿地为主,提升岸线复杂度并尽量增加绿地纵深;4)宜选用高碳汇、耐水湿乔灌木在绿地中均衡分布栽植,避免条带状种植。【结论】研究证实了水绿在固碳效益上的协同作用,所识别的影响固碳的水绿空间关系指标可为高碳汇下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与更新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未来研究可提升植物固碳效率测算的精确度,并在时间尺度和应用场景上拓展研究的深度和丰富度。

    2025年03期 v.23;No.132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碳汇功能-生态敏感性”关联矩阵的生态保护分区研究

    左翔;刘晖;王晶懋;杜伊;张晓彤;

    【目的】为统筹修复生态问题和增强碳汇功能的发展需求,建立系统化、差异化的生态保护区划方案,实现城乡空间碳汇功能的有效修复。【方法】以西安高铁东城片区为研究对象,使用InVEST模型和综合指标权重法评价分析2017和2020年的固碳量和生态敏感性变化,建立“碳汇功能-生态敏感性”关联矩阵判别生态保护分区方法和差异化的碳汇功能修复、保护策略体系。【结果】根据碳汇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程度差异识别出4类分区:保护区面积为131.77 hm~2,占比3.70%;修复区面积为1 544.83 hm~2,占比43.43%;保育区面积为794.05 hm~2,占比22.32%;调节区面积为1 086.28 hm~2,占比30.54%。4类分区应分别采取“外拓保汇”“减灾稳汇”“提质增汇”和“协同创汇”的优化策略。【结论】西安东南城乡交错带的碳汇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具有显著的城乡分异和梯度变化特征,且城乡分异特征随时间推移显著增大。碳汇功能的压力主要来自城市拓展带来的人为干扰和黄土台塬边坡的滑坡风险。4类分区差异化策略的提出,为修复城乡空间碳汇功能提供区划的空间指引和方案寻优途径,提升了生态分区的准确性和效率。

    2025年03期 v.23;No.132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4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黑龙江省生态用地格局特征对碳汇的影响

    潘宥承;吴远翔;孟德惠;李婷婷;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生态用地碳汇研究的最佳网格精度,总结在该精度下景观格局特征对碳汇量的影响规律,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作为碳汇绩效指标,通过Fragstats软件计算15个景观格局指数,利用GS+软件的半变异函数方法确定林地、耕地和草地各自的最佳网格精度;在最佳精度下,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系统揭示省级尺度的景观格局特征对碳汇量的影响。【结果】1)黑龙江省年总NEP呈现明显碳汇,林地贡献90.63 TgC,耕地贡献40.4 TgC,草地贡献1.45 TgC。2)确定省级尺度下生态用地景观格局与NEP相关性研究的最佳网格精度为林地30 km,耕地25 km,草地35 km。3)黑龙江省林地与耕地各6个格局指标、草地的11个格局指标与碳汇量显著相关,其中面积、连通性、聚集度3类格局特征是影响生态用地碳汇量的主要因素。【结论】黑龙江省林地、耕地和草地的年总NEP整体为明显碳汇;林地、耕地、草地各格局指标与碳汇量均显著相关;在省级尺度下,应按地类分尺度探寻最佳网格精度;通过扩大碳汇区域面积、增强生态系统连通性、提升生态聚集度可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2025年03期 v.23;No.132 100-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4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喀斯特地区碳储量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与预测

    孙载瑞;尹露曦;杨智;

    【目的】探究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碳储量与景观破碎度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关系,旨在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曲靖市为例,利用InVEST测算分析2000—2030年曲靖市碳储量,通过Fragstat与PIUS耦合模型计算曲靖市景观破碎度,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曲靖市2000—2020年碳储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景观破碎度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土地转移主要发生于这三者间。草地流失与建设用地扩张是曲靖市碳储量流失的核心原因。2)在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石漠化治理情景3种模拟情景下,碳储量变化分别为-148.07×10~4、-162.60×10~4、60.94×10~4 t,表明石漠化治理有利于提高区域碳储能力。3)3种情景下,景观破碎度综合指数分别为0.457、0.385、0.490,表明耕地保护情景最有益于降低景观破碎度。【结论】在喀斯特地区,景观破碎度与碳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建议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应优先界定保护高碳汇生态核心区,通过廊道连通孤立生态斑块,降低景观破碎度,维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2025年03期 v.23;No.132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湖北省土地利用配置与减碳增效优化——基于MOP与GeoSOS-FLUS模型分析

    赵钧一;杜昌会;武静;

    【目的】结合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的土地利用结构,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土地效能优化。【方法】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分析2000—2020年期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30和2060年自然演变情境下的土地利用;计算湖北省2000—2020年的经济效益系数,并通过灰色预测得到2030与2060年的经济效益系数;结合多目标规划模型,平衡土地生态与经济效益,耦合GeoSOS-FLUS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布局,并采用标准差椭圆与重心迁移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经济优先情景下主要表现为耕地和草地向城镇建设用地的转化,建设用地面积达到历史最高;生态效益优先情境下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受到限制。通过多目标规划模型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林地的转化,土地结构趋于稳定。【结论】湖北省有可能在未来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共生,经济和生态效益两者兼具情景在丰富生态过程和格局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为湖北省国土空间资源配置、“三生”空间优化等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025年03期 v.23;No.132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西安城区道路绿化植物碳汇效益优化设计

    王晶懋;卢春雨;刘晖;徐冰洁;鹿琛;苏睿博;刘雨萌;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暖及“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究城市道路绿地空间的低碳优化策略,以提高其碳汇效益。【方法】通过分析道路绿地碳汇效益与植物特征、道路结构的关系,提出绿地形态布局优化策略(宽度、数量)及植物群落结构优化策略(水平、垂直层面),并选取西市南路进行实证应用。【结果】1)相同绿地面积下,植物群落的碳汇效益排序为:乔灌草>乔灌>乔草>乔木>灌草>灌木>草地;2)不同绿带的碳汇效率峰值:侧分绿带(1.5 m、3.5 m)、中分绿带(8 m)、路侧绿带(2 m、5 m、8 m);3)提出3种植物配置类型(固碳功能主导型、景观功能主导型、景观兼固碳型),并构建高固碳群落优化模式。【结论】道路绿带宽度和数量变化、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特征因子均对提升碳汇效益具有显著影响,研究提出的优化策略可为城市道路绿化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低碳城市建设。

    2025年03期 v.23;No.132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0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城市森林与城市热缓解

  • 林木树冠覆盖与热环境动态变化及相关性

    赵奇;李松辉;彭建松;

    【目的】树冠覆盖对区域热环境有显著缓解作用,揭示树冠覆盖对热环境的调节机制,为研究区绿地结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方法】以昆明市呈贡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2023年多时期卫星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多尺度分割和辐射传输方程法等方法,分析树冠覆盖与地表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定量研究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1)2014—2023年,研究区林木树冠覆盖斑块中巨型斑块面积最大,树冠覆盖面积总体增长11.07 km~2,其中2020年树冠覆盖面积最小、斑块数量最多、破碎化程度最高;2)近10年来呈贡区平均温度呈“先降后升”趋势,次高温和高温长期占据主导,2017—2020年变化最显著,平均温度上升2.32℃,近年来热环境虽有所改善,但高温区域仍占较大比例,需优化绿地布局以缓解热环境;3)林木树冠覆盖和热环境的主轴始终保持在东北-西南方向,且方向变化不显著,空间格局呈放射状分布,热环境平均中心整体向西南方向发生迁移;4)研究区树冠覆盖斑块与降温率显著正相关,相关性表现为面积>形状指数>周长,降温效果表现为形状指数>周长>面积;斑块降温效果存在明显阈值效应,即面积>20 hm~2、周长>40 km或形状指数>1.7时,降温效果显著减弱。【结论】近10年来,研究区树冠覆盖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呈现明显波动,平均温度呈“先降后升”趋势,树冠覆盖的空间格局呈现“核心区集聚强化”的变化模式,增加树冠覆盖斑块周长和形状指数的降温效果较好。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水平结构优化、垂直空间调控及系统协同布局的“三维协同”优化策略,通过多维度协同以提升降温效果,缓解热环境效应。

    2025年03期 v.23;No.132 13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高温胁迫对园林树木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德顺;敬南仪;

    气候变暖、城市热岛和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导致了臭氧(O_3)浓度持续攀升,使其成为我国多数地区的首要空气污染物,尤其夏季高温加剧了臭氧的生成和积累。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是植物释放的低沸点、高挥发性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也是臭氧形成的重要前体,并受温度显著影响。为揭示高温对BVOCs生成与释放的影响规律,有效评估BVOCs排放对当前及未来高温胁迫情景的响应,寻求应对气候变化下臭氧污染对城市绿化树种“适地适树”规划与选择对策,文章在综述高温胁迫影响不同种类、不同植被类型BVOCs排放的基础上,拆解分析了酶活性、光合作用、分子扩散运动、植物耐热性对BVOCs的作用,总结归纳高温胁迫对园林树木BVOCs的各项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未来需深入研究的方向,即需加强研究BVOCs排放对温度的敏感性、加强对不同树种BVOCs排放的温度阈值的测定、加强系统性研究高温对BVOCs合成与排放的内在作用机制及影响途。

    2025年03期 v.23;No.132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研究论文

  • 社区生活圈公园绿地的公平性评价

    刘颂;李奕霖;

    【目的】从“绝对公平”与“相对公平”的双重视角出发,构建社区生活圈公园绿地公平性综合评价体系,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公平的双重内涵,以上海市杨浦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传统两步移动搜索法构建绝对公平评价模型;创新性地引入社会弱势群体指数(SDI),运用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耦合SDI与公园服务水平,识别相对不公平的区域。【结果】杨浦区24%的社区单元存在绝对公平的缺失;识别出19个“高SDI-低服务水平”单元,其相对不公平情况显著。【结论】1)基于“绝对公平”和“相对公平”的双重视角能更全面地反映公园配置的公平性,精准识别公园绿地服务不公平的具体单元;2)社区公园和游园是影响公平性的关键因素,需重点关注;3)应提高绝对公平性并改善相对不公平的资源错配问题。

    2025年03期 v.23;No.132 15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叶面肥对北京香山公园黄栌红叶观赏期的影响

    宋立洲;高云昆;殷庆瑞;尚紫阳;朋康;李文艺;尚克杰;安然;

    【目的】针对北京香山公园黄栌(Cotinus coggygria)红叶观赏期受气候异常及环境因素影响导致转色不稳定、落叶期提前的问题,探究叶面肥施用对黄栌叶片转色进程和落叶期的调控效果,以延长北京香山公园红叶观赏期并提升景观质量。【方法】选用3种叶面肥(维生素B族肥料、苄氨基嘌呤类肥料、氨基酸水溶肥料),通过设计肥效对比试验,观察叶面肥对黄栌叶片转色进程、衰老进程及物候期的影响。【结果】维生素B族肥料与苄氨基嘌呤类肥混合施用对黄栌花青素的积累、叶片增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苗圃、浅山试验区域,花青素相对含量平均值分别高于其他组24.54%、11.79%以上,叶片厚度平均值分别高于其他组10.00%、4.76%以上,且受试组红叶观赏期提前3~4天。苄氨基嘌呤类肥与氨基酸水溶肥料混合施用对抑制叶绿素降解、增强植株抗逆性、迟滞黄栌落叶有显著作用,在苗圃、浅山试验区域较其他组红叶期延长3天以上。【结论】苄氨基嘌呤类肥料与氨基酸水溶肥料混合施用可延缓叶绿素分解、延缓叶片衰老进程,但对秋叶呈色无影响。维生素B族肥料与苄氨基嘌呤类肥混合施用有利于黄栌叶片花青素的积累,且能提升叶片厚度,使黄栌转色效果更佳、红叶观赏期更长、红叶呈现效果更好。

    2025年03期 v.23;No.132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湖州市域生态网络构建的关键区空间辨识

    刘杰;罗玉兰;张浪;吕永龙;赵得明;

    【目的】探究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的关键区科学辨识,以期为市域生态修复策略分类实施、生态资源格局巩固及生态系统效能提升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综合评价(CE)法构建自然、社会因素不同指标权重下的生态源地辨识体系;运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与电路理论构建综合阻力面;结合生态“夹点”“障碍点”模拟,构建生态网络,辨识关键生态廊道、生态保护优先区与生态修复优先区。【结果】1)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环境安全等自然因素是辨识生态源地的主导因素。2)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湖州市长兴县、安吉县,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南浔区分布最少,共辨识生态源地16个,面积共计2 449.17 km~2。3)生态保护和修复优先区主要分布在长兴县、吴兴区,共辨识关键生态廊道18条,生态夹点32个,生态障碍点6处。【结论】自然—社会因素不同指标权重试验、综合阻力面修正可以显著提升生态源地的辨识结果,城市化水平影响生态网络构建的关键区分布,湖州市域关键生态廊道、生态保护和修复优先区的区县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实现了生态网络构建的关键区空间辨识,有助于市域内生态资源的高效整合,为市域国土空间生态网络的精准保护修复和综合效能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3期 v.23;No.132 16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规划设计

  • 基于数值模拟的湖库型水体景观规划设计——以MIKE21模型在七里冲水库应用为例

    刘昱;徐晶菁;熊瑶;徐昕;武柯宏;

    我国地大物博、水库众多,如何平衡库区水利安全、生态安全与景观规划设计间的矛盾是当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水利关注的重点。文章以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中的七里冲水库为例,首先利用MIKE21软件构建库区的二维水动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水体水流场与流态;然后以景观规划设计语言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转译;最后从景观建设适宜性区域划分与具体实施方法两方面提炼基于水动力特征分析的库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与实施路径。结果表明,基于湖库水文特征解析以识别适宜建设区域,可为平衡库区景观规划设计与水利安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也可为相关实践项目提供一定思路借鉴。

    2025年03期 v.23;No.132 175-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织补·地景·生态:高密度城市背景下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

    龚琪蓁;林璨;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密度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建筑、城市空间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对打造优质城市环境至关重要。文章以丹河新城教育园区配套服务中心项目为对象,秉承以“织补”为主、“地景”和“生态”为辅的理念,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探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宏观层面,深度契合整体规划景观策略,促进项目与周边区域在多方面的无缝衔接;中观层面,借助现有建筑平台,针对不同空间采用差异化设计,突出景观对建筑空间的二次塑造;微观层面,运用多元设计元素深化人本空间设计,利用景观为商业引流。该项目成功处理复杂地形高差,整合多专业设计,构建可持续空间体系,其设计经验包括整体规划融合、多元空间营造、人本设计深化和生态理念贯穿等方面,不仅为高密度城市背景下的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提供了范例,也对提升城市品质和完善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23;No.132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