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林业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城市蓝绿空间与生态系统服务

  • 城市蓝绿空间生态效益测度及关键影响因子识别——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

    袁旸洋;罗尚岑;郭蔚;杨明珠;陈艺文;

    【目的】探索城市蓝绿空间生态效益测度方法,并识别关键影响因子,为蓝绿空间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以南京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构建AHP—熵权—TOPSIS模型,开展综合雨洪韧性、降温效益、碳汇效益及生物多样性4个目标的生态效益测度研究;通过建立GWR-XGBoost模型,识别关键影响因子,采用SHAP模型解析关键因子对蓝绿空间生态效益的影响机制。【结果】1)南京中心城区生态效益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高生态效益区域表现为聚集、连续的分布特征,低生态效益区域多呈分散状。2)自然类因子中的DEM和SLOPE对城市蓝绿空间生态效益影响较大,格局类因子中类型层的PLAND、SPLIT、ED和PLADJ及斑块层中的AREA、CONTIG、ENN、FRAC、CIRCLE是关键影响因子。【结论】蓝绿空间的规模、布局、形态及内部结构对生态效益均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未来研究需因地制宜选取测度指标、关注更为全面的影响因子,纳入更长的时间序列和更广的空间范围,开展更精细化的模拟研究,探索生态增效目标下的城市蓝绿空间发展预测与优化布局。

    2025年04期 v.23;No.133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耦合GMMOP-PLUS模型的蓝绿空间多情景模拟预测

    卢俊涵;任维;曹睿祺;黄乐妍;

    【目的】针对既有蓝绿空间研究侧重绿色或蓝色单一类型空间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且PLUS模型缺乏土地利用格局多目标最优求解等问题,耦合GMMOP-PLUS模型以开展蓝绿空间多情景模拟预测研究,为科学合理管控蓝绿空间及其格局,实现最优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参考。【方法】以浙闽地区典型沿海中等城市福建漳州为对象,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PLUS模型、ArcGIS10.6、Lingo18.0等软件,设定自然发展(ND)、经济发展(ED)、生态保护(EP)和可持续发展(SD)4个情景,耦合GMMOP-PLUS模型实现漳州市2030年蓝绿空间多情景模拟预测,并对比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综合价值。【结果】1)土地利用类型以蓝绿空间为主,水域和林地是主要地类,耕地和草地是次要地类。2)2000—2020年,蓝绿空间持续减少,主要转为建设用地;蓝色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年均温度和DEM,绿色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NDVI。3)以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综合价值衡量2030年的多情景模拟预测情况显示,SD情景为相对最优,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结论】漳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蓝绿空间为主,SD情景可为蓝绿空间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未来应考虑在GMMOP模型中加入自然因素指标,构建更为全面的价值量化与权衡体系。

    2025年04期 v.23;No.133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7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攀缘植物大气多环芳烃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估

    吕晓倩;李敏;王子寒;汪瑞军;

    【目的】为高校及城市绿地植物的科学选配与空间优化提供依据,并为构建基于植物的大气污染生物监测与生态风险预警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方法】以南京市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WEU)、南京林业大学新庄校区(NJFU)和南京大学仙林校区(NJU)为研究区域,选取7种常见攀缘植物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叶片中PAHs的含量、组分特征、来源判别及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不同植物种类在多环芳烃(PAHs)的富集能力及组分选择性上表现出显著差异,7种攀缘植物叶片中PAHs总含量为958.47~1 734.14 ng·g~(-1)(干重),其中地锦和常春藤的富集能力显著高于其他物种。不同校园PAHs污染程度的差异主要受交通排放和餐饮源影响,NJFU采样点植物叶片中PAHs含量普遍高于WEU和NJU。7种攀缘植物叶片中环(3环和4环)PAHs为主要成分,其次为高环,轻环含量最低。植物叶片中PAHs主要来自石油类产品的不完全燃烧和柴油燃料混合源。BaA和BbF是对致癌性贡献最大的PAHs单体。尽管通过呼吸暴露途径的风险较低,但皮肤接触和摄食途径可能对人体,尤其是成年人群构成一定的致癌风险,女性相较男性对PAHs更为敏感。【结论】揭示了攀缘植物叶片对PAHs的物种选择性富集规律与源解析机制,验证了其在大气污染生物监测与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潜力:植物种类是影响大气有机污染物沉积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人为源排放在校园环境大气污染形成中具有主导作用;高校典型大气污染主要来自石油类产品的不完全燃烧和柴油燃料混合源;经由摄食和皮肤接触的暴露途径不可忽视。

    2025年04期 v.23;No.133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南水网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与分区调控——以苏州吴江区为例

    周凌赟;丁金华;杨阳;

    【目的】明晰生态系统服务(ESs)关系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调控,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协同优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定量评估水源涵养、粮食供给、生境质量、碳储存、景观文化5种典型ESs,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空间自相关等工具揭示ESs间权衡协同关系及空间分异特征,通过K-means聚类分析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并提出分区调控策略。【结果】1)吴江区ESs综合水平呈“东西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在太湖、元荡等水网密集区形成ESs高值中心,低值区集中于吴江经济开发区等城镇化快速扩张区域。2)吴江区关键ESs整体呈“强协同-弱权衡”关系,其中水源涵养-生境质量、粮食供给-碳储存呈显著协同效应;碳储存-水源涵养、粮食供给-景观文化呈权衡关系。3)识别出5类生态系统服务簇,分别为生态均衡簇、水源游憩簇、粮食供给簇、固碳释氧簇和生态脆弱簇,不同服务簇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4)根据服务簇特征划分多种生态功能分区并提出精准调控策略。【结论】吴江区ESs权衡协同关系呈现复杂性与规律性的特征,需因地制宜实施生态功能分区调控,凸显主导优势功能,在特定情境下优化权衡与协同关系,以实现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整体提升。

    2025年04期 v.23;No.133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5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WOD模式导向下的河流蓝绿空间融合发展路径——以成都东部新区绛溪河流域为例

    罗捷;卿腊梅;黄川壑;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迫切需要探索蓝绿空间品质优化与价值转化的路径方法。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为导向的区域综合开发(water-oriented development, WOD)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开发模式,能够有效推动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为积极探索以水资源优化为核心目标的河流蓝绿空间融合发展路径,促进河流蓝绿空间的高质量发展,研究以WOD模式为导向,以成都东部新区绛溪河流域为例,从区域尺度,基于MSPA模型与MCR模型构建蓝绿融合的生态网络格局;从人本尺度,基于水生态、水环境、水旅游3个维度,提出河流蓝绿空间融合发展的策略方法。最后,通过规划引领,生态营造,环境提升,产业赋能,实现河流蓝绿空间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协同发展实践,为河流蓝绿空间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2025年04期 v.23;No.133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MCCA模型的苏州市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时空特征与多情景模拟

    冯怡然;吴殿鸣;

    【目的】探究市域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时空特征,有效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效益。【方法】利用Landsat TM/ETM、DTM和POP等多源数据,采用权衡协同度模型(ESTD)探究1995—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时空特征,借助MCCA模型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1)ESV总量呈“W”型趋势,仅调节服务价值持续增长,空间呈“四周高、中间低”格局;2)各服务类型间以协同关系为主,但强度逐渐减弱;空间聚集特征显著,强权衡协同关系集中于苏州东南部和阳澄湖周边,弱权衡协同关系集中于城市中心建成区和水域地区;3)2035年生态发展情景下ESV增量、协同关系数量最多,ESTD极值最高,为苏州市最佳发展情景。【结论】市域空间需限制用地扩张、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严守耕地底线并强化生态修复,最大程度促进生态、经济和农业协同发展。

    2025年04期 v.23;No.133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城市景观和空间感知评价

  • 基于街景图像的南京市市区美景度评估及驱动机制时空演变

    许沉风;李敏;胡一可;耿星;冯紫若;程岩;雒腾宇;

    【目的】科学智能地评估南京市市区街道美景度(SB)及其驱动机制,为未来街道设计与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首先,爬取2014—2022年街景图像,通过DeepLabV3+模型提取物质性视觉要素;其次,基于ResNet50模型训练并预测不同区域的SB,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最后,构建绿视率(GVI)、天空开阔度(SOI)、界面围合度(IEI)与机动车丰富度(MVRI)4类驱动因素,并基于XGBoost-SHAP与地理加权随机森林(GWRF)模型分别探究全局性与局部性层面SB的驱动机制特征。【结果】1)极低及较低等级SB区域的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余等级整体上升;2)2014—2022年GVI对SB贡献度最高,但2016与2022年分别由IEI、SOI主导,MVRI整体贡献最低;3)GVI对SB呈正向驱动作用、SOI和IEI呈正负交织但整体负向、MVRI呈正负交织;4)2014、2015、2019与2021年中GVI作为核心驱动因素的影响范围最大,其余因素在特定年份影响范围最大。【结论】南京市市区SB呈积极改善趋势;GVI是SB的关键驱动因素;SB驱动机制在不同时间与空间上存在复杂差异;XGBoost-SHAP与GWRF模型的结合能有效提升SB驱动机制在全局性与局部性层面的解释深度。

    2025年04期 v.23;No.133 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环境感知的太原市园林式居住区满意度评价及其障碍因子

    李情诗;王美仙;

    【目的】深入分析太原市园林式居住区环境的满意度及其障碍因子,为太原市优化园林式居住区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从景观建设、配套设施、管养维护、活动宣传4个维度19个环境感知因子构建评价框架,采用IPA-KANO模型分析太原市159个园林式居住区的居民满意度,识别影响满意度的障碍因子。【结果】1)满意度评价中,45%的居民非常满意,32%满意,12%表示一般,8%不满意,仅3%非常不满意。2)19个因子中,12个为积极因子,需保持;7个为障碍因子,需优化。3)7个障碍因子为标识系统完善性、内部交通组织、植物长势、立体绿化、建筑环境适配、爱绿宣传、科普牌设置。【结论】太原市园林式居住区建设成效显著,超3/4居民表示满意,但在标识系统完善性等7个精细化建设及管理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以人为本”、分阶段实施精准优化,即短期提升基础功能,中期推进生态与文化融合,长期构建数字化科普与适老化宣传体系。

    2025年04期 v.23;No.133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安环城西苑植物景观视觉质量评价

    张文婷;王欢;刘君君;

    【目的】构建主客观协同的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解析影响视觉质量的关键因子,为历史城区植物景观的精细化营造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方法】以西安环城公园西苑段的32处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眼动分析法、美景度评价法(SBE)及语义差异法(SD法),构建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视觉质量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影响视觉质量的显著因子包括景观特征因子(色彩丰富度0.427、环境协调度0.253、植物景观特色度0.379)和眼动因子(总注视时间0.525、注视次数0.234)。【结论】垂直层次丰富的复合植物结构能显著提升视觉吸引力,色彩丰富度是决定视觉质量的核心因素,而融入地域文化符号的特色景观元素能有效捕获并引导视觉注意。未来研究可引入季相变化,探讨景观视觉质量的动态特征,为历史城区植物景观全周期设计与维护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指导。

    2025年04期 v.23;No.133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9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然体验视角下社区小微湿地景观环境评价与优化——以苏州市枫情水岸社区为例

    孙磊磊;陈燕妮;韩屹琦;王雅琪;

    【目的】探讨自然体验影响要素的构成维度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构建社区小微湿地自然体验评价体系,为社区小微湿地的自然体验优化设计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整合影响自然体验满意度和效果的关键因子,分析构成要素及其关联作用;构建包含“生态要素、景观要素、功能要素、空间感知、情感体验、自然活动”6类主范畴的社区小微湿地评价体系;结合IPA指数的测算,科学量化居民自然体验需求-偏好,验证影响因素的满意度差异。【结果】居民对3类小微湿地环境的感知评价存在差异,其中自然型侧重优化设施配置、交通组织与铺装质量,半自然型需重点提升生物多样性、色彩适宜度与体验愉悦感,而人工型则重点保障水体质量、环境整洁度与自然认同感。【结论】社区小微湿地自然体验的提升需通过“要素-感知-行为”一体的自然体验优化路径,协同生态基底构建、多元活动承载、感官维度拓展与交互场景深化4种方式实现。

    2025年04期 v.23;No.133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功能

  • 工作-休息日公园绿地到访量影响因素差异及提升策略

    张雅兰;孙文尧;王兰;

    【目的】探究工作日与休息日公园绿地特征对到访量的差异化影响,为不同时间背景下公园绿地设施配置与空间设计优化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选取上海中心城区190个公园绿地的7万余条微信签到数据,构建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公园绿地自身设计属性与周边环境特征对工作日、休息日及总到访量的影响。【结果】工作日到访量与公园周边商业办公用地占比和功能混合度显著正向相关,与周边体育设施密度显著负向相关;休息日到访量与公园绿化覆盖率和生活服务设施密度显著正向相关。【结论】工作日与休息日公园到访量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针对邻近就业地的公园,应强化工作日期间服务功能,聚焦办公人员需求,增设轻餐饮设施及复合型休憩空间;于周边社区差异化配置公园体育设施。针对邻近居住区的小型社区公园,应完善生活便利设施;而中型社区公园可推行分时管理策略,工作日营造安静减压空间。对于大型综合公园,应增配家庭友好型设施,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周边公交站点密度,以提升休息日服务水平。

    2025年04期 v.23;No.133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城市功能区分异的南京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动态特征

    丁晓玥;邵大伟;吴殿鸣;

    【目的】揭示公园绿地在城市功能区内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提升公园绿地配置水平,促进公园绿地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方法】借助改进空间聚类、景观指数等方法,识别2006、2012、2017、2020年南京主城区城市功能区,并重点揭示整体及各城市功能区内部公园绿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结果】1)公园绿地整体呈现小型化、分散化、多样化趋势,连接度持续增强,从高覆盖稳增、高密度快增转变为存量缓增;2)城市空间主导功能由“生产生活”转变为“生活生态”,城市功能区布局经历“高扩散”“低聚合”阶段后渐趋稳定;3)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呈现4种类型区的差异化演变特征,即在广布稳定类型区渐趋均衡、显著扩张类型区大幅扩散、显著收缩类型区转移缩减、跃散转迁类型区有限分散。【结论】南京主城区公园绿地整体呈“大聚集、小分散”格局,城市功能区布局从圈层结构逐渐转向嵌套结构,基于城市功能区分异的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呈现均衡、扩张、收缩和分散演变模式,建议采取分类布置、体系整合和分区优化、精准补绿的优化策略。未来可融合多源数据精细化识别城市功能区,进一步探明公园绿地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理。

    2025年04期 v.23;No.133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3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杭州地铁高架段沿线居住区植物景观特征的噪声衰减效果

    吴昊;李天劼;曹志奎;黄焱;

    【目的】分析不同植物景观特征对地铁噪声衰减的影响,探讨不同因素与噪声衰减的关系,为地铁高架段沿线居住区植物景观降噪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杭州地铁9号线地铁高架段沿线居住区,测量1~5层的噪声响度,调查植被群落结构(包括郁闭度、绿化率、乔木最低分枝下的高度、乔木数量和有效空间遮挡系数(ESOC)),对植被景观和噪声响度进行定量评估;通过Rhinoceros软件创建居住区的三维模型,将其导入Cadna/A软件,模拟无植被场景的噪声暴露水平,计算植被净噪声衰减系数(NACV)以量化植被景观的降噪效果;应用Python统计程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提出描述噪声衰减效果的数学模型。【结果】1)ESOC、郁闭度度和绿化率可以共同解释平均NACV的71.6%的变化,其中ESOC为主要影响因素;2)NACV值与降噪效能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植被对噪声衰减的有效性;3)声源高度与降噪效能呈负相关,但冠层与声源同一高度,产生显著降噪效果;4)多层结构植被的降噪效能显著优于单层结构。【结论】影响降噪效果的因素排序为:植被-声源距离>噪声源高度>绿化率>ESOC,其中,植被与噪声源之间的距离对噪声衰减效应有显著影响,植被与噪声源距离越短,降噪效果更为显著。

    2025年04期 v.23;No.133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园绿地与城市活力的时空关联及网络特征——以南京为例

    徐志洋;邵大伟;吴殿鸣;

    【目的】探明公园绿地与城市活力的时空关联关系,促进城市空间格局深度优化与城市活力可持续增长。【方法】整合夜间灯光、POI及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关联网络方法,系统探析南京主城区2012、2016、2020年整体及各类型公园绿地与城市活力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关联特征。【结果】1)公园绿地呈均衡填充的优化特征,城市活力呈圈层扩张的增强趋势;2)公园绿地与城市活力空间差异趋强,微型、小型公园绿地与高活力空间聚集,大型公园绿地与其呈分离趋势;3)公园绿地与城市活力的空间关联网络呈错位互补特征,其中大中型公园绿地与高活力中心等级垄断严重,网络稳健性低。【结论】公园绿地与城市活力的协同发展需兼顾规模差异与网络结构优化,通过差异化配置公园绿地,可提升空间网络的均衡性与韧性,为宜居生活环境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23;No.133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7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嵌套视角的苏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

    金燕芳;刘志强;洪亘伟;余慧;

    【目的】精准识别居民实际获取的公园绿地服务,为公园绿地的合理布局与服务效率优化提供支撑。【方法】以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Ga2SFCA测度分析各类型公园绿地嵌套可达性差异,再以贡献率剖析其在整体布局中的实际作用。【结果】1)公园绿地嵌套特征显著,且整体服务效率高于非嵌套情况,社区公园、游园的嵌套可达性较空间可达性分别增长5.23、3.80 m~2·人~(-1)。2)嵌套后公园绿地总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较非嵌套情况下空间可达性提升9.03 m~2·人~(-1)。【结论】居民在各类型公园绿地的出行成本内可享受到更多的公园绿地服务。综合公园实际发挥的服务效率更大,其在公园绿地布局中更重要;社区公园次之;游园是对前两类公园服务盲区的补充。对于后期公园绿地的建设更新、选址布局建议从2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和调控。

    2025年04期 v.23;No.133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

  • 成都市模块式立体绿化草本植物的选择与生长评价

    李欣蔓;周波;石杨;赵薇可;

    【目的】研究立体绿化垂直空间的环境特征并筛选合适的植物种类进行配置,以最大化发挥其生态效能,为后续立体绿化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选取11种成都市常见的草本植物构建模块式立体绿化进行试验,采用统计分析法、熵权TOPSIS法和AHP层次分析法,分析立体绿化种植槽微环境,探究不同朝向和高度适宜种植的植物种类。【结果】自然环境因子与种植槽微环境因子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种植槽微环境具有弱光、低温、高湿的环境特征。种植槽微环境下各植物生长状态有所差异,其中肾蕨、吊兰生长较为稳定;铁线蕨、虎耳草在试验后期有恢复迹象;豆瓣绿、红掌生长逐渐衰退。此外,肾蕨、春羽可适应各朝向环境,而虎耳草、红掌等植物表现对北向更为喜爱;春羽、吊兰具有高存活、低倒伏优势,可匹配上层强风区;红掌、嫣红蔓具有长花期、高色彩度优势,能为中层增添美观度;豆瓣绿、铁线蕨有高耐涝耐阴优势,优先考虑种植于低层。【结论】在未来立体绿化建造中,应充分关注垂直种植空间的环境特征,并根据不同朝向和高度的植物生长状态筛选植物种类。

    2025年04期 v.23;No.133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3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中上游地区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韩懿玢;黄嘉颖;

    【目的】揭示黄河中上游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及区域规划提供依据。【方法】运用ArcGIS10.8软件,借助相关空间分析方法及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黄河中上游地区1 13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1)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传统村落呈现出集聚的趋势,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青海省黄南州、山西省黄河沿岸等地,同时在各市(州、盟)空间上表现出不均衡性;2)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以山西晋城、晋中为主要聚集区,陕北榆林市、青海黄南州为两个次要聚集区,形成“一个核心区、两个次核心区”特征;3)地形地貌、水源分布、公路交通及经济水平等共同作用于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4)单个因子的影响力存在显著差异,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比单个因子的影响更为明显,交互作用主要有双因子的互相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结论】黄河中上游传统村落呈“整体集聚、局部分散”特征,其分布是地形地貌、水源、交通及经济水平等多因子耦合作用的结果,且因子交互作用对村落分布的影响强于单一因子,揭示出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协同塑造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内在机制。

    2025年04期 v.23;No.133 147-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0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LCA与电路理论的北京市门头沟区景观安全格局构建

    钟子兰;吴其江;郑璐;蒋家星;孙喆;

    【目的】探索门头沟区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为相似地区乡村景观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方法】运用“LCA-MSPA-电路理论-复杂网络理论”对门头沟区开展景观资源评估、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网络要素提取、拓扑指标优化,构建多层级景观空间网络。【结果】1)共分出17种景观类型,289个特征区域,景观类型丰富;2)生成景观源地13处,共识别21条景观廊道、18处夹点、24处障碍点;3)现状格局呈“西多东少”的格局分布,整体连通性较强,稳定性还需加强。【结论】形成“区-源地-廊道-节点”景观空间网络,从全区层面建设景观保护区,并从源地、廊道、夹点和障碍点4方面提出具体修复措施,以提升景观网络的结构与连通性,为复杂山区乡村景观提供新的方法范式,实现生态保护与修复。

    2025年04期 v.23;No.133 15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规划设计

  • APGⅣ系统园的规划设计——以岭南系统园为例

    韩若楠;吴思允;谢晓蓉;何昉;

    系统园是展示地域植物景观、体现植物园科研水平、反映植物进化关系的园林空间,也是植物园建设的重要单元,应用前沿性、科学性的被子植物分类法反映植物进化关系,是其建设核心。首先,以APGⅣ系统(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Ⅳ)为例,明确APGⅣ分类系统的科学特征,分析其在国内外植物园的应用现状,从“空间结构一致性、植物选择代表性、生境营造适宜性、景观序列丰富性”4个方面提出兼具“科学内涵、生态底蕴、景观艺术”的APGⅣ系统园规划策略;然后,以岭南系统园为实践案例,将空间结构、植物布局与APGⅣ系统结合,提炼岭南园林艺术及文化内涵,并将其应用于景观空间,探讨系统园从传统科学主导到现代多功能融合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植物专类园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3;No.133 163-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2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原风景游戏空间设计

    王军博;穆洪洲;杨涛;

    【目的】为当代城市儿童游戏空间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帮助儿童建立持久的童年记忆,促进其健康成长与情感发展。【方法】以150本现实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为研究材料,从文本中筛选涉及游戏场所与行为的描写片段,并运用ROSTCM工具对其进行语义网络分析,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梳理并呈现文学片段中多样化的游戏空间类型及其内在关联。同时结合214份问卷数据,量化分析不同类型游戏空间的原风景转化率及关键特质,并提出设计优化策略。【结果】1)自然空间、开放空间和道路空间最能激发儿童的游戏行为,其优劣性表现为自然空间>开放空间>道路空间;2)集市空间、无秩序空间以及自然中的水域和森林类空间更容易形成情感记忆,成为原风景的游戏场;3)集市空间、无秩序空间和游具空间的设计亟需优化,以更好地支持儿童的游戏行为和情感发展。【结论】建议通过设计具备灵活性与情感价值的游戏空间,重新连接儿童与环境的情感纽带。

    2025年04期 v.23;No.133 173-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5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